当前位置:兵团理论网 >治疆方略
挖掘昆仑文化深厚内蕴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 作者:侯琳琳 来源:新疆日报 发布日期:2024-11-21

  巍巍昆仑山,横亘于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壮丽非凡,不仅构成了一道震撼人心的自然风景线,更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

  昆仑山脉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史记》《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中的西王母,据学者们研究,应该是西域地区的部落首领,她与周穆王相会于昆仑丘、瑶池,互相赋诗赠答,是中原与西域较早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历史上各民族在昆仑山下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昆仑文化中民族团结的内涵,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自古以来,昆仑山下是多民族交错杂居之地。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今天昆仑山下的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团结进步,共谋繁荣发展,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演进的鲜活呈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石器时代,新疆已有华夏先民活动的痕迹。夏商周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人员往来不断增加,出现了玉石之路,和田玉被运至中原地区。汉朝张骞“凿空”西域,揭开了中原与西域密切交往的辉煌篇章。其后设置西域都护府,中央政权正式开始对西域实行管辖。在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治理后,隋代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范围。唐代则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辽宋时期,地处西域的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明代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清代平定准噶尔叛乱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除了古籍记载,历史文物更是力证中原与西域的密切交往。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新疆和田出土的作为小学课本的《仓颉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吐鲁番出土的儒家经典《论语》《孝经》《千字文》等,都生动鲜活地记录了中原与西域密切交往的历史。

  “河出昆仑”体现了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历史追寻

  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万水之源”。黄河是孕育滋养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和魂。历朝历代帝王对河源和昆仑山的探寻,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历史追寻。屈原在诗歌中吟唱“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写出了对昆仑的向往。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到“河源昆仑”,汉武帝钦定西域于阗南山为“昆仑山”。唐代大将李道宗、侯君集追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元代忽必烈命都实“三入吐蕃”,探寻河源,翰林学士潘昂霄据此撰成《河源志》一书;明代高僧宗泐路经河源,写下《望河源》的诗篇;清代康熙、乾隆两朝皇帝派钦差大臣考察河源昆仑,纪昀奉命编纂了《河源纪略》。

  各个历史时期对昆仑山地理位置的考察,由于受到当时地理知识的局限而各有不同。但“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中华各民族对山宗水源的探求,是对人之祖先的探求,是对民族之根的探寻,是对精神之源的追寻。探寻河源关系到文化认同与地理版图的确认,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族起源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认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在寻河探源、认祖追宗的文化影响之下,“河出昆仑”也得到了古代文人的普遍认同。李峤《河》云:“源出昆仑中,长波接汉空。”王安石《黄河》云:“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陈赓《游龙祠》云:“黄河如丝导昆仑,万里南下突禹门。”这种对昆仑山巍峨雄壮豪迈气势的书写,也赋予昆仑文化超越地域文化的宏大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昆仑文化凝聚着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和共通情感

  昆仑文化凝聚着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玉出昆冈,昆仑玉文化被赋予丰富的精神意义。这些精神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君子以玉比德,有“温润如玉”、彬彬有礼、宽厚弘毅的精神内核,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有“化干戈为玉帛”、以礼相待、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有“瑜不掩瑕”、清正廉洁、修身慎行的高洁操守。昆仑神话蕴含着厚爱苍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以五色石补苍天;洪水泛滥,生灵涂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们都以天下苍生为念,解百姓于倒悬。昆仑神话蕴含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夸父为了拯救百姓,竭尽全力追赶太阳,最终在通往大泽饮水的路上被渴死,表明他为了理想,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中华民族精神。昆仑神话还蕴含着敢于创造、无私奉献的精神。宇宙混沌,盘古开天辟地,以身体创造万物,造福百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扬了昆仑文化的精髓,将其转化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昆仑文化中蕴含着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屈原有“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的精神寄托,李白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激昂情感,杜甫有“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的为民胸怀,苏轼有“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的豪放旷达,满族诗人铁保有“梦依吴越江山外,身到昆仑碣石间”的家国情怀,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悲壮。昆仑文化中的这些情感为人类所共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昆仑文化是新疆在中华文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我们要深入保护、传承、弘扬昆仑文化,挖掘昆仑文化的深刻内涵,提炼昆仑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效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 和谈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侯琳琳

责任编辑: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