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昆仑”?朱芳圃、吕微等学者认为“昆仑”是“穹隆”的音转,是对“天”形态的描述,也是对郭璞的《尔雅注疏》中的“天形穹隆”、戴侗的《六书故》中的“凡物之圜浑者曰昆仑”等历史文献记载的综合反映。“穹隆”的特点是高且圆,“昆仑”组成的巨大山系如同“穹顶”,矗立在中华大地的历史空间中。
郑玄在《周礼注》中以“地祇”主昆仑,和天空中的北辰,地面上的后稷相对应。天与地的呼应形成了各民族高山崇拜。《列子》《周礼注》等战国至汉的典籍之中,昆仑和宇宙观中天的实体“混沌”发生联系,强调其万物浑成,铸为一体的本质。对应上扬雄《太玄经》中“昆仑者,天象之大”以及《集韵》“昆仑天形”的解读,华夏大地以“昆仑”为名的高山峻岭就有了“与天同齐”“受命于天”的象征意义。
活跃在昆仑的先民,也因之拥有了与自然的沟通之力,通过“昆仑丘”或“昆仑虚”这样高而平整的方或圆形场所,去模拟天地的形状来祭祀天地,与天同形的昆仑山脉也就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自然基础,由此衍生而出的天崇拜就是先民借用自然力建设家园朴素愿望的体现。在这一认识中,昆仑接通天人的“浑融”特性被历代文献所书写,也被中华大地之上的各民族所实践。
昆仑地理与河源的文化发生
穹隆必有其顶,一山高过一山,中华大地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决定了西部高山是昆仑的最佳实体。昆仑的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屈原《天问》中写道:“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在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昆仑山虽极高,但一直不是人类不至之地。故此,先民对天的想象并不是单纯的崇拜,而是有着假天之力的愿景。昆仑之巅与天之穹顶的吻合,表明昆仑被定义为自然之力降临地面的“帝之下都”,是尘世之外的仙山圣境。
昆仑所承载的无穷之力,甚至让屈原去考虑昆仑山之高,需要多大的地基来承载,王逸、高诱所考证的不周山,是位于昆仑的西北高地,被包容在昆仑之中。神话里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了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朴素中国地理解释,自此也把哺育中华民族的黄河和西北高山在昆仑形成交集,连成了一脉。《山海经》称河源在昆仑,《尔雅》中也记载了“河出昆仑虚”。顾颉刚曾说西部高原和东部沿海是中国昆仑和蓬莱两大发源地,先民们沿着河流融汇前进的旅途被大江大河所记载,随之而来的河流发源文化印记也跟随早期中国各民族祖先的奋斗一路前行。因此,沿河而上,找寻这种记忆就成了各民族的寻根之路。
河源探索与山河一体的互动
《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出诸水让昆仑与大河凝为一体,“河源”成为确定昆仑山位置所在的重要标识,藉此来彰显“万山之祖”“河出昆仑”的山河地理祖源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初探河源。汉武帝根据探查结果,首次以国家名义确定于阗南山为河源昆仑。《汉书》之中记载了黄河重源说,使得昆仑山脉周围的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地都成为黄河或明或暗的流经之地,引起了历代中央王朝以寻找河源为载体,在多民族国家反复呈现“山河一体”概念。自隋炀帝在青海设立河源郡以来,唐、元、明、清诸朝都派遣使者前往河源,把西北边疆的一座座名山河川以昆仑河源的名义联合起来,使得这些区域连缀为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源”。即便元代忽必烈的使者发现黄河源头没有高山,仍执着于沿河找昆仑。此时的昆仑河源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山河一统,追祖溯源的文化传承心理,成为永不移动的精神“昆仑”。
昆仑山所孕育的祖源文化,让仰望高山的先民们把伟大的创世祖先、人文始祖都置放在昆仑之中,同时也赋予昆仑富饶、长生等“帝之下都”理想自然生态与社会图景。与其说这些是昆仑神话,不如说先民构建了昆仑山的人文地理想象,并用以记录中华民族奋斗史及背后所寄托的美好生活愿望。
昆仑河源与黄河流脉的联动梦想
黄河联通了两岸的华夏星火,形成了“人河相依”的大河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逐步形成系统人文地理区域开始,黄河文化融合了游牧、农耕、商贸等文化形态,凝聚出“大一统”等先进政治观念和文化向心力。昆仑与黄河是有机一体的两端。“山河”一词从《史记》开始,就是一个用于表示疆域稳定的整体概念,而中国地理西高东低的态势使大江大河由西往东流动,使得西部的高原天然成为中国山河体系的原发地。昆仑与黄河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不绝的水流绵延在中华大地之上,贯通山海,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首要空间。《淮南子》说“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河流走过的大地,都以昆仑黄河为代表的“山河”系统为祖源,构成中华文明的发展主体。
昆仑文化把山河联合在一起,从此处发端的各路水系,把山河文化所展现的民族融合、自然和谐、发明创新等实体记忆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传播至四方,而随之拓展出来的丰饶之地以及炎帝、黄帝、大禹、嫘祖、周穆王、西王母等人化偶像,都成为山河联动之下,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
以昆仑山脉为象征的昆仑文化沿着大江大河一路传播,构建起自古而今不断的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良渚古城的玉石与昆仑玉都属于透闪石玉,同源同种,《史记》《越绝书》记载大禹从西而来,治水直到浙江会稽山。文献和实物都验证了昆仑山河文化所具有的时空贯通性和文化连缀性。“大地之脉咸祖昆仑”,汉武帝定立昆仑河源以来,只要中央政府对边疆进行有效治理,河源探索就随之而来。昆仑山如同无声的证明,巍峨耸立在中国地理、民众心理和中华文化之上,不论经过多少变迁,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以其内在的精神动力鼓舞我们前进。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夏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