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当前,新疆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的蝶变、经济的发展,尤为需要以文化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文化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民族凝聚力,以文化的推动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经济驱动力。
展示传统文化深厚底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化发展本身,更在于从精神层面凝结起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和坚实根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展现民族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新疆文化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来对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把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等标志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和开发放在优先位置,逐步恢复古城历史文化风貌,使其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观,成为展示新疆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对古镇古村、古街古巷进行规划、修缮、恢复和建设,打造充满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和连队社区。二是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结合景点打造、公园建设和广场规划等,规划建设“民族团结名人堂”“丝绸之路纪念馆”等,展现新疆名人文化特色。对新疆和兵团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名作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对当代各类文艺作品进行收录编撰,建立文化信息数据库,编纂历史文化丛书,让广大群众能够触摸传统文化脉搏,感知民族文化神韵,汲取优秀文化营养。三是构建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将历史文化作为展现城市魅力的关键,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坚持城市功能与城市形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潮流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把最具新疆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等,充分展示出来,让文物和文化遗产都“活”起来、“动”起来,让公共空间充满城市人文气息,让主体文化活动根植于城乡社区,让城市成为新疆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建设是一个地方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其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新疆丰厚的文化资源,让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轴心,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区域建设全过程,让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力成为新疆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一是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便捷、舒心、人性化的文化服务,比如加快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乡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重点推进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所规划建设,支持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群众免费开放,大幅度增加基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公益性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推动新疆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让文化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二是拓展文化素养提升路径。坚持文化育民,大力推荐评选各行业、各领域的道德模范,广泛开展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为各族群众树立模范标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杜绝食品、工商、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道德缺失、行为失范问题。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的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三是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要将文化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有效利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对外交流活动,拓宽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发挥商会、民营企业等平台作用,支持本地文化企业开拓外地市场,支持本地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到各地进行巡演巡展。大力引进知名文艺表演团队、人士来新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快形成以政府推动为主导、鼓励民间参与、多种方式运作、交流合作并重的文化交流新格局。积极筹划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文化节会,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博会展、体育赛事、文化论坛、经贸活动和学术会议,提升新疆和兵团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实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方式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仅遵循常规的文化传播路径是不够的,必须顺应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日益激增的大势,充分发挥文化的创造力和推动力,走出一条“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品牌化发展路子。一是打造“舌尖上的新疆”文化品牌。弘扬中华美食文化,展现大美新疆味道,挖掘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历史渊源和流派传承,将美食产业链的前端和末端结合起来,以文化为纽带,以美食为依托,培育包装“一地一味”的饮食地图,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本价值属性基础上升级食物的符号、心理、地标价值,规范餐饮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形成食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良好格局。二是打造“畅游新疆”文化品牌。依托森林、草原、温泉、沙海等自然资源和名城古镇古村落等历史资源,打造生态康养度假区、民俗风情园、慢生活体验带等旅游景点,加快新疆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推出新项目、新线路、新玩法,打造长线旅游市场。升级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汽车营地等服务功能,提升接待服务水准,让游客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坚持把文旅融合作为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加快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利用,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真正把新疆旅游业打造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惠民产业。三是打造“创意新疆”文化品牌。大力吸纳聚集文化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本,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深度开发新疆文化,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动漫、游戏、手工艺品等优质文化创意产品。在现有高等院校设立文化类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大新疆老字号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打造新疆特色文旅产品集中购物区和免税商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完善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作者单位:新疆政法学院、屏山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