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作为个体或群体向社会呈现出来的显著特质,并非仅是单一的和外在的状态,而是从内而外的一种整体状态。从内心深层的情感偏好,到长期形成的道德遵循,再到具体活动的实践风格,最后到一以贯之的行为特征,每个方面都体现了特有的决策选择、价值取向,综合而成为具体的精神特质。兵团精神就是兵团人的情感、道德、实践和行为取向的总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则是兵团人最鲜明、最突出的情感、道德、实践、行为取向特征,是兵团事业最本质的体现。
一、 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情感取向
在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中,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灵魂或者说情感凝聚。“热爱祖国”,这一词汇表明,兵团人是把国家民族作为自身最深层的情感出发点,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作为情感归属。因此,从精神价值取向上来说,“热爱祖国”集中展示了兵团人的情感取向。
人的情感总是依托于具体的事务之上。情感所依托的具体事务最根本和核心的方面,就是关于个体人生依托和群体生存发展依靠的情感取向。个体人生依托或群体生存发展依靠包括私人利益、家庭、亲友、集体和国家民族等不同方面,从中体现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价值差异。对兵团人来说,国家民族利益就是自己根本和核心的情感寄托和生存发展最大情感依靠,是兵团人最重要的情感支点。这是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传统,是兵团人向世人展示出来的重要精神特质。
不同的情感取向形成人们不同的立场,这是人们价值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人们精神特质中居有根本性的地位;符合其立场的行动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特质,不符合其立场的行动是不能激发出高昂的精神特质的。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情感是兵团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决定着兵团人的各种行为,是兵团精神的灵魂所在,对兵团人的精神特质具有支配性的作用。“热爱祖国”这一情感取向在兵团人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一是“ 国土在我心中”。早在1949年一兵团二、六军集结酒泉准备进军新疆之时,针对一些指战员想留在内地的想法,王震将军在向部队作动员时就指着地图说:“北边一块(指外蒙古)独立了。新疆这一大块地方占全国六分之一,帝国主义正在策划阴谋,想把它同祖国分开。如果这一大块地方被搞走了,我们的国家还成什么样子!”兵团创始人张仲瀚在五言长诗《老兵歌》中写道:“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准确表达了兵团人的情感。在边境团场,涌现了许多像沈桂寿、付华一样自觉升国旗、唱国歌的职工。十师一八五团团部建在“争议区”内,1988年因界河改道使55.5平方公里的领土有可能成为别国领土,为了守卫神圣领土,一八五团职工与洪水搏斗了16个昼夜,使界河恢复了原貌。1998年,兵团组歌就以《国土在我心中》命名。
二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将军就代表部队官兵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动请缨“到新疆去,到一切需要我们的边疆去。新疆各族人民需要我们去解放,祖国的边疆需要我们去开发建设、发展经济。”1949年7月西北野战军准备解放甘肃之际,王震曾对张仲瀚说:“打完下一个战役后可能一部分到新疆、一部分到四川,前者是戈壁沙漠,后者是‘天府之国’,你愿意去新疆还是四川?”张仲瀚坚定地表示:“从战后建设看,新疆亟待开发,新疆少数民族兄弟急需汉族人民帮助,我宁愿穴居野外去开垦荒地、让戈壁变绿洲,而不愿到富饶的四川吃现成饭。”上世纪60年代大批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就是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繁华的大城市落户兵团的。
三是“为祖国站岗放哨”。王震将军向党中央、毛泽东请缨赴新疆得到批准后,面对部队一些指战员对新疆艰苦性、危险性和复杂性的议论,他豪迈地说:“新疆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去,还要我们手中的枪干什么!我们还叫什么革命者!”激发了部队官兵在解放后继续为国站岗的豪情。1962 年“伊塔事件”后,兵团人在2019 公里长的边境沿线建起了58 个边境团场,团场团部在驻军部队前、连队在边防哨楼前、职工种的地在边防巡回线前(即“三前”),几十万兵团职工群众同边防部队官兵一起站岗放哨、巡逻查边、搜捕敌特、稳控边境,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吃军粮、永不转业、永不换防的国门哨兵,被誉为“永不移动的有生命的界碑”。
四是“当祖国有事时挺身而出”。毛泽东在1952年《军队转业令》中说:“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这一指示,成为几代兵团人的精神指向和力量源泉。“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组织工作队深入事发地区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改变新疆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有边无防”状况,几十万兵团人来到人迹罕至的边境沿线、在所谓的“争议区”里安营扎寨,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在新疆发生边境事件、“三股势力”暴乱和自然灾害的时候,兵团人往往冲在最前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是“ 勇于为国牺牲、为国奉献”。兵团边境团场建设主要从戍边考虑,大都建立在远离城镇的荒原戈壁和偏远山上,或缺少水源,或土壤贫瘠,或极度寒冷,或无霜期短,或蚊蝇肆虐,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祖国的安全,兵团军垦战士毫不畏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顽强地坚守在这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与前苏联入侵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孙龙珍烈士就是兵团九师边境团场一六一团的一名职工。1985 年,国务院一位部长在十师一八五团考察时感叹说:“这样的地方,不要说生产,不要说还打了这么多粮食,就是在这个地方能生活上20 年,也是共和国伟大的公民。”1990 年农业部领导在九师考察时说:“我们有三个想不到:想不到这里环境这么恶劣,想不到职工的生活这么艰苦,想不到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还这么好。应当大力宣传兵团人的为国奉献精神。”
二、 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道德取向
在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中,无私奉献是兵团人的本色或者说道德积淀。“无私奉献”这一词汇,表明兵团人是把集体和公共利益作为道德立足点,把奉献作为道德行为的核心标志,展示了兵团人的道德取向。道德取向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基石。作为一种道德取向,无私奉献展示的是兵团人在对待自己参与其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上的态度和行为。兵团人的道德取向,体现了兵团人关于国家民族、新疆各族人民、兵团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兵团人作为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生存于社会之中的标志,构成兵团人行为的基石,对于兵团精神的其他内容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构成兵团人的基本价值观。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的道德取向作支撑,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等内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无私奉献”这一道德取向在兵团人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一是“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早在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之际,毛泽东就指示:“你们到新疆去的任务,是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这成为兵团人的座右铭。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兵团涌现了无数竭诚服务少数民族同胞的先进典型。上海支青李梦桃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六师,落户在哈萨克族牧民为主体的北塔山牧场(当地哈萨克语称为“巴艾特克”即“牺牲自己的地方”),多次放弃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工作的机会,42年如一日地为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各族群众服务,成为深受当地各族群众喜爱的“马背医生”,2009年,她被评为“新中国60 年感动中国”百名人物之一;40年行医昆仑山服务当地各族群众的上海支青、三师二牧场职工姜万富,被称作“巴尔鲁克山的白衣天使”;20多年服务当地各族群众的九师一六一团医生梅莲等,都是兵团人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精神的代表。
二是“让利于新疆各族人民”。兵团遵循毛泽东“不与民争利”的指示,发扬解放军“拥政爱民”传统,积极让利于新疆各族人民,先后多次将大批开垦的土地、建好的农场、工厂和水利设施、培训的技术员工、购置的机器设备无偿移交地方,自己向荒原进发重新创业,还积极帮助地方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向他们赠送种子、农药、化肥,为他们送医送药,帮助他们培训技术和人才、规划发展。
三是“不计名利,甘于淡泊”。不少人将兵团精神称为“吃亏精神”。兵团有一大批久经革命战争生死考验、为革命立下卓越功勋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他们在革命胜利之时毅然决然地来到离故乡的新疆,来到新疆最荒凉、最落后的地方驻守下来,在平淡艰苦的生活中继续为国奉献着。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发展起来的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49 年部队进驻阿克苏后得到消息说和田将发生反革命武装暴乱,他们历经17 天徒步750 公里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赶赴和田平息了叛乱。随后一直长驻在当地,作为兵团最普通的职工屯垦戍边;他们中绝大多数此后再没有离开过当地、没有见过大城市、没有坐过火车。
四是“在平凡中坚持理想”。王孟筠1952 年从湖南参军到八一农场(现六师一○二团),为抢救落入河中的国家财产,她不幸病倒,随后得了各种疾病导致耳聋和瘫痪,但她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事迹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出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生命的火花》,作家邓普又将她的事迹改写为中篇小说《军队的女儿》,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支青周春山1965年高中毕业后,主动从天津落户到六师一○三团二连,在忘我的工作中得了白血病,他拒绝党组织调他回天津治疗始终工作在连队一线直到1973年光荣殉职。上海支青顾薇君到新疆后写血书要求去最艰苦地方,她利用简陋条件创办学校教育各族儿童。由于超额劳动,顾薇君患了肾炎,1987年回上海做手术时,江泽民作出批示:“顾薇君同志为边疆事业作出了贡献,医院一定要全力治疗。”
五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十四师四十七团老战士王传德4个子女都曾有机会到自治区和其他地方工作,但都被他拦下。他说:“地是我们开出来的,我们老得干不动了,你们再走,地谁来种?”四十七团有一块叫“三八线”的墓地,这里有曾经的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和战士,他们活着是军人,死后仍按照军人的方阵排列。在兵团的边境团场,对这样的墓地有叫“十三连”(比正规番号多一个)的,有称“编外连队”的,还有以第一个牺牲者名字命名的,如一八六团的墓地就叫“郭玉柱坟”,名称虽不同,但都把坟墓面对着边境线,意味着死者仍在守卫着边境线。
三、 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实践取向
在兵团精神的主要内容中,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写照或者说实践展示。“艰苦”则是兵团人的实践条件和实践态度,即“面对艰苦的实践条件时以艰苦为荣的态度”。艰苦创业这一词汇,集中体现了兵团人对于屯垦戍边实践所做的价值选择(“艰苦”还是“享福”、“创业”还是“坐等成功”)和取向(以“艰苦”和“创业”为价值方向),展示了兵团人的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反映了兵团人在发展兵团事业、推进屯垦戍边实践中采取的基本方法。作为实践取向,它所依托的是兵团人投身其中的具体工作和事业,即兵团屯垦戍边事业。这项事业是兵团人在落后的新疆、在万古荒原上,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办起来的,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几乎没有任何外援可以依靠,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军垦战士对亲手创建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壮志豪情。这种实践条件必然激发出“艰苦创业”的价值取向,形成兵团人最鲜明的精神特质。
不同的实践取向体现了人们对工作和实践的不同态度。而艰苦创业这一实践取向所体现的,就是兵团人在工作和事业发展遇到困难时的主要方法。与之相应,艰苦创业也对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让兵团人的爱国之情、奉献之德和进取之志转化为创业之功,书写兵团实践的辉煌业绩,使这些辉煌业绩成为兵团人精神特质的鲜明体现和写照。“艰苦创业”这一实践取向在兵团人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一是“勤俭办一切事”,又称“少花钱多办事”。在新疆大生产初期,兵团创业者们节约口粮(每人每天节约粮食2两)作种子,用战马作耕马,用机枪瞄准仪作水平仪,用作战地图当作生产地图,迅速改善了部队生活。为了筹集资金建立新疆第一批现代工业,兵团创业者们在每年供给两套军服中节约一套,两件衬衣中节约一件,一年一套棉衣改为两年一套,鞋子、袜子自己做,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掉翻领,衣服口袋由四个减为两个,并把粮食、菜金、马干粮(饲料)、杂支、办公费等拿出一部分作为集资款。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1 年,集资的人员占兵团的90%以上,资金占两年总投资建设的80%。在上世纪50年代,兵团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时期,为了节约资金,采取“边规划、边开荒、边造林、边建设”和集资兴办共青团农场等,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迅速建起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奠定了兵团事业的基本格局。
二是“用双手开创未来”。兵团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的面貌,先后组织了对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及边远垦区的大规模开发。新疆的广袤大地迅速兴起了一大片绿洲、城市、团场和企业。陶峙岳曾写诗赞道:“面目全非曾几日,无边漠野尽田畴”“唤起千年沉睡梦,大地茫茫一手翻”。创业时期当时部队创作的一首被广泛传唱的歌曲《戈壁滩上盖花园》的歌词为“劳动双手能够翻天地,戈壁滩上盖花园……人民向我们欢呼,祖国给我们勋章,这是无比的奖赏,这是不朽的荣光。”十师师部所在地原是一片叫“朵尔布尔津”(蒙古语“荒凉”)的荒原,1958年被张仲瀚命名为“北屯”即“最北面的屯垦大军”,经过军垦战士的艰苦奋斗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
三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这是兵团人自力更生精神的鲜明体现。新疆和平解放后,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近20万大军如何才能依靠自己在只有400万人口的新疆长期驻扎下来,并担负起守卫边防、警备新疆、肃清土匪、改善生活的任务? 兵团创业者们作出了鲜明的回答。他们以顽强的进取精神战斗在新疆最困难、最恶劣、最落后的环境中,不是坐等条件具备,更不是伸手要求支持,而是依靠自己、开动脑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1954年8月1日,国家水利部长傅作义在庆祝一师建成“八一胜利渠”放水典礼上说:“荆江分洪工程是要什么有什么,在这里是要什么没有什么,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人民战士。战士们自伐木料、自制筐担、自搓绳索、自开块石、自打铁器、自制炸药,缺乏技术人员就自己努力学习,结果仍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就更显得伟大而光荣。”
四是“乐观对待艰苦生活”。新疆1949年9月底才和平解放,部队全部到达预定地点已是隆冬季节,但部队立即投入了开荒生产准备。面对白雪皑皑的大地,没有粮食他们化盐水充饥,没有房屋挖地窝子,没有铺盖就以树枝杂草当床,没有设备就自制简易工具,没有犁地牲畜就用人来拉犁,战斗英雄郭仰森带领6名战士用原始工具坎土曼开荒120亩,被评为特等劳模。战士方成喜在进疆途中捡钢板打造成全团最大的坎土曼,一天开荒3.3亩,被誉为“坎土曼大王”。女战士吴梅苏背石头的绳子磨断了,她就用辫子拧成绳子背。一些战士衣服磨破了就把长袖剪成短袖、长裤剪成短裤,大家纷纷效仿。曾担任兵团司令员的刘双全回忆说,如果不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铁的组织纪律的部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钢铁的意志,没有人能在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五是“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早在1949年人民解放军准备进军新疆之际,部队就开展了对新疆历史和历史上新疆屯垦史的大学习,使指战员认识到他们来到新疆是在做一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伟业,激发了一种创造超越前人业绩的豪情。1950年,王震同陶峙岳等勘察规划石河子市时,看到当时那里满目的芦苇戈壁,王震将唐朝诗人岑参描写火焰山的诗句“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改为“瓜果遍地百花开,火车开到这里来”,决定要在这里建一座军垦新城,并豪迈地说:“要率领我们这支大军大干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来一个戈壁荒漠赶出去,塞外江南搬进来!”在大生产过程中,部队经常以南泥湾大生产作为参照,以创造超过南泥湾大生产的激情投身于兵团事业之中,这成为军垦将士长期扎根新疆、建设家园的强大动力。
四、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行为取向
在兵团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风格或者说行为特征。把开拓进取作为兵团人的基本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向,体现了兵团人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力求有新突破的鲜明行为风格,集中展示了兵团人的行为取向。
行为取向反映了兵团人遇到各种具体事情时所采取的行动态度和基本行动特征。作为行为取向,它是人们在遇到具体事情时,是采取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逃避等不同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动,也直接影响着事情的发展。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来说,要在遥远落后、条件艰苦的新疆长期扎根,必须积极参与到新疆各项工作中,同当地各族群众打成一片,积极改变面临的生态环境;一句话,就是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的精神姿态。
开拓进取体现的兵团人的基本行动姿态,对于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具有重要的转化引领作用。精神是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只有爱国之情和奉献之德,如果不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能转化为兵团人的进取之志和创业之功,就不能充分展示兵团人精神价值的伟大与崇高。只有在开拓进取这一行为取向的转化引导下,兵团人才会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开拓进取”这一行为取向在兵团人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一是“善于学习、总结经验”。王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代表部队请缨进军新疆时,中央领导就向王震介绍了新疆历代屯田经验。在解放大西北途中,王震在繁忙的作战之余积极学习有关建设方面的知识和新疆历史、新疆屯垦史等知识。一兵团指战员在酒泉集结准备进军新疆时,广泛开展了新疆历史自然、民族宗教和屯垦知识的学习活动,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老兵还向后来入伍的新兵们介绍了南泥湾屯垦的情况。一师(即原三五九旅)建立的大光纺织厂就是为了纪念南泥湾时期大光纺织厂,一师出产的托木尔峰酒和四师七十二团(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出产的伊犁特酒等都是继承了南泥湾经验。这种在学习基础上的实践吗,成为兵团的重要传统。兵团通过学习中央关于兵团工作的指示精神、学习总结历代新疆屯田经验、南泥湾大生产经验、老一辈创业经验和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经验,使这项开创性的事业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
二是“积极争先、勇创一流”。新疆当代史上许多“第一”是兵团人创造的,如第一匹机制棉布、第一块毛巾、第一块机制方糖等。兵团人创办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业,许多企业至今仍是新疆发展的骨干。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上,兵团在1953年首次在玛纳斯河垦区试种棉花并获得成功,打破了北纬42度以北“植棉禁区”的传统观念。兵团在新疆乃至全国率先推广使用精准农业、地膜植棉、膜下灌溉、农用航空、测土施肥等先进生产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领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兵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成功培育出“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兵团重化工业龙头天业通过科技创新、自主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和应用企业,先后荣获国家制造业500强、化工行业百强和国家节水产业排头兵称号。
三是“敢于攻坚、力克难关”。这是从创业初期就得到鲜明展示并成为兵团人重要传统的精神特质。面对创业初期的巨大困难,创业者们没有任何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夺取胜利,为后人树立了攻坚克难的典范。1956 年兵团提出的筹建糖厂的计划得到国家计委批准,但1800万元建厂投资需由兵团自己解决。为此,兵团人捐出转业费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糖厂于1958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其中重达20吨的结晶罐、蒸发罐、浸除罐等大型主体设备,都是兵团人自己设计,用手工板压、榔头敲打、扛棒、绳索、绞磨等原始工具和土办法制作和安装的,为国家节约了100多万元资金。1959年12月,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安装的大型现代化甜菜制糖厂——八一糖厂建成投产,创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高速建厂纪录。兵团是新疆经济建设的突击队和攻坚队,新疆的一些施工难度和危险性大的工程基本上都是兵团建造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兵团发扬攻坚克难精神,积极探索兵团特殊体制同市场机制的关系,使兵团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四是“包融五湖四海”。兵团人最早由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而来,他们怀着“十万大军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外江南同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的志向扎根新疆,积极同当地各族群众交朋友、互帮互学、长期往来,创造了主动向地方各族群众学习的开放传统。随着后来兵团人口来源日益多样化,大批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引进的人才、新职工等落户兵团,进一步增强了兵团包融五湖四海的开放传统,使兵团文化带有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风情和特色,对于丰富兵团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兵团文化活力、提高兵团文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兵团人进一步弘扬这种包融五湖四海的精神,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使兵团的开放传统达到一个新水平。
五是“不懈怠、不放弃”。这是人民军队永不言败精神在兵团的继承与弘扬。兵团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在全国胜利之际,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来到落后的新疆坚守下来,为兵团人树立了永不停步、永不放弃的精神传统。二师二十九团所在地原名叫“吾瓦”(维吾尔语“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是一个寸草不生、一米深的土壤盐碱含量达10%的地方,1952年被前苏联专家判定“这里根本不可能种植任何作物”。面对一些人想放弃的念头,当时六团(即现在的二十九团)团长坚定地说:“不能退,我们这支老部队什么困难没战胜过?!”他们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种稻洗碱”的方法,1964 年人们第一次从这片盐碱最重的土地上收获了金黄的稻谷。十师一八五团不仅土壤贫瘠、无霜期短、冬季气候严寒、积雪达1 米多深,而且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这里的蚊子能隔着衣服把人咬得鲜血直流,邻国的驻军被咬得实在受不了,从边防站向后撤了30公里。但一八五团的兵团人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从没有想过离开,而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这里牢牢地坚守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