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兵团理论网 >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引领了兵团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作者:兵团精神课题研究组 来源:兵团日报 发布日期:2017-11-22

  兵团精神孕育于兵团文化之中又引领着兵团文化发展。兵团精神是在兵团文化的发展进步中孕育培养起来的,是老一辈兵团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实践的集中体现。但同时,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的核心,又对兵团文化起着全面的传承、引领、创造和支撑作用,体现了兵团人自觉传承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兵团人自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浓厚情怀,使兵团文化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获得了不断前进的活力源泉,联结起了兵团文化同职工群众创造活力之间的深厚纽带,使兵团文化不断与时俱进。

  一、 兵团精神积淀了兵团文化发展的丰厚历史养分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疆的历史和发展》白皮书,指出:“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兵团事业同历代新疆屯田之间的渊源。同样,历朝历代无数屯田将士愿意西出阳关、屯戍边荒、马革裹尸的精神价值也在兵团人的身上、在兵团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弘扬,兵团人正是怀着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豪情开创兵团事业、展现兵团精神的。

  民族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最容易遇到危险和磨难的地方。“国未乱边先乱、国初定边未定”,边疆地区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利益最容易遭到侵害的地方。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往往在边疆地区有着最集中的体现。屯垦戍边作为在边疆地区担负发展生产、维护稳定、巩固边防重任的重要形式,特别需要屯垦戍边人员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意识;同时,屯垦戍边人员主要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比较安定、环境比较舒适的内地,能够主动来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新疆,并在这里长期扎下根来,自觉担负起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特别是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风土人情迥异的古代新疆,屯垦将士的行为更具有一种悲壮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因此,屯垦戍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鲜明体现的实践形式。新疆屯田始于公元前105年的西汉时期,此后历代相袭、绵延不绝,涌现了汉朝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东汉戊己校尉耿恭、东汉定远侯班超及其36名勇士和他的儿子班勇、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林则徐、左宗棠、刘锦棠等无数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精神和行为,通过各种历史遗迹、传说故事、诗词文章、史料典籍、文化活动、科学研究等不断流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也为新疆地方文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屯垦文化印迹,成为激励后人投身新疆屯垦的强大力量源泉。

  兵团人自觉把历代屯垦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源泉,张仲瀚的五言长诗《老兵歌》写道:“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前人业未竟,不怪左宗棠。”书写了兵团人勇于超越前人的壮志豪情。左宗棠是清代著名的爱国英雄。1867年,阿古柏入侵新疆;随后,沙俄乘机占领伊犁;英国对南疆虎视眈眈,新疆有被列强瓜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危险。而当时的清王朝,正面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面。李鸿章奏请慈禧太后:“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左宗棠针锋相对:“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1876 年春,年逾六旬的左宗棠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带着一代忠良爱国志士的拳拳嘱托,率6 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抬棺西征。一年后,收复新疆全境。当年,左宗棠豪情满怀地说:“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左宗棠认为:“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所以一路不停地督导将士栽柳植树、种田积谷,做长期开发新疆打算,并最终促成了新疆建省。栽种的柳树后人谓“左公柳”以铭千秋。这些前人业绩得到以王震、张仲瀚等人的高度崇敬。张仲瀚的老部下谢高忠在回忆录中记叙了王震率军进疆中的事迹:“一离开城池,见到兰新公路旁,有一高约四米、白底黑字的三角形塔,上刻‘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几个大字,张仲瀚师长有感而发:‘有志青年到边疆去,这是和平将军张治中当新疆省主席时的号召,他和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一样号召开发新疆。爱国将领左宗棠就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壮举嘛!如今,新疆这块占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等待着我们去开发。过去的丝绸之路也是欧亚通道,需要我们去开通。我们到新疆去,要团结各族人民和起义部队开发和建设新疆’”这段回忆,说明了兵团人是古代爱国志士和历代屯田事业的自觉继承者。这种自觉继承作用,将兵团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奠定了兵团文化发展的雄厚基础,使兵团人同历代屯垦将士、同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之间有了精神上的对话和情感上的沟通,历史上无数爱国志士的英雄壮举、反映他们心路历程的诗词文章、记载他们英雄业绩的历史典籍、讲述他们英雄故事的民间传说和有关的历史遗迹,都让兵团人觉得亲切,把他们作为激励自己的榜样,通过对他们业绩和精神传统的肯定获得自己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满足。

  二、 兵团精神高扬了兵团文化发展的社会进步旗帜

  兵团精神体现了兵团人继承发扬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精神和学习吸收以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自觉意识。人民军队革命传统是推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解脱出来、大规模改变中国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强大动力,引领了人民军队文化的进步方向;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是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强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引领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兵团精神将这些对社会进步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精神成果作为价值内核和主旋律,使以兵团精神为核心的兵团文化同人民军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始终紧跟新中国精神文化前进的脚步,从新中国文化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养分,不断为职工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

  兵团人是三五九旅的传人,兵团精神从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精神中汲取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为兵团文化引领社会进步风气之先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精神是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凝练形成的胸怀全中国、克服千难万险、不惜流血牺牲、解放全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支持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了各种强大的敌人,书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人类历史画卷,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亡国灭种、豆剖瓜分的命运,不但结束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也终结了自明朝中叶以来几百年里中华民族的衰落进程,带来了中国和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在这种精神指引下,人民军队将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写就了无数内涵丰富、具有强大感召力和教育力的经典事例,涌现了无数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化、革命化、大众化特色的军队文化,是革命战争题材文学中经久不衰的鲜活素材,极大地丰富了革命军队的文化生活,满足了广大将士们的文化需求。兵团人同人民军队之间不仅在思想上、作风上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而且在组织上、血缘上同样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由于是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而来,采取了同人民军队同样的组织体制,保留了同人民军队同样的官兵生活,军队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全面的保留和继承。由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熏陶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军队文化,奠定了兵团文化的强大基础。兵团创业者们在开创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时,不仅自觉地以人民军队精神文化为比照和榜样,而且自觉地以用屯垦戍边实践丰富人民军队文化而自豪和骄傲。人民军队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奠定了兵团文化的雄厚基础,而且赋予了兵团文化具有引领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作用。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文化奠基和变革引领作用,兵团文化才能以新疆文化中独树一帜的风范迅速发展起来。

  兵团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特性,赋予了兵团精神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重要内容,又同时在不断学习吸收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其他精神成果。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把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引导到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引领下,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创作了一大批体现地域风格和人文风情的文化样式和精品力作,激励、影响和塑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奋斗理想,高扬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时代进步的步伐。以兵团精神为核心的兵团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内容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大批兵团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如报告文学集《天山战歌》、邓普的中篇小说《军队的女儿》、周非的长篇小说《多浪河边》,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送你一枝沙枣花》《草原之夜》,故事片《生命的火花》、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都生动诠释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主旋律,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吸引全国各地很多青年投身到兵团事业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兵团职工群众投身兵团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革命性转变,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使中国摆脱贫困、走向世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顺应这一时代进步的要求,兵团精神和兵团文化更加突出了改革创新、引领社会进步的功能。针对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不同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的新形势,兵团适应职工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的需求,先后建立了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纪念馆以及各种陈列馆、纪念馆等,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兵团题材的文艺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涌现了以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电视纪录片《奠基西部》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热播、获得广泛好评和良好社会反响的文艺精品,以更加突出的文化自觉高扬了社会进步的文化旗帜,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突出的推动作用。

  三、兵团精神展示了兵团文化发展的强大创造能力

  兵团精神是凝聚在兵团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包括文化实践中的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兵团精神的这种社会主义创造力量,使文化创新成为兵团文化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顺应了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兵团文化紧紧跟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脚步,赋予了兵团文化以创新和先进性的本质,成为激励兵团职工群众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维系兵团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通过文化创新激发了兵团人的创新活力、培育了创新意识、倡导了创新精神、完善了创新机制、营造了创新氛围,推动了兵团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兵团其他各方面创新,成为兵团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实力中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兵团文化生产力,激发了兵团人的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了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兵团文化不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兵团精神将创新贯穿到兵团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使兵团文化具有了强大的创造能力。一是提升了兵团文化消费的需求层次。兵团精神通过引导职工群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和对文化的感受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追求和享受欲望,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现象,对自身、对兵团进行文化思考,努力改善文化条件,创造出一种旺盛的文化需求环境。文学艺术家感受到职工群众的强烈文化愿望,从中体会到肩负的神圣责任,吸引和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这种愿望,进而带来兵团文化的发展繁荣。二是塑造了兵团文化创作的生活原型。兵团精神激励着职工群众书写一个个辉煌的传奇,展现自己璀璨的理想抱负。他们生动复杂的经历和曲折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激活了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通过文学艺术家们曲折动人的笔触得到形象生动的描述,成为每一件文艺作品的精气神采,文艺作品正是通过这种精气神采吸引和感动读者的。如果把文化产品比喻为“果实”,那么兵团精神体现的精气神就是果实的“内核”。三是激发了兵团文化创造的活动样式。只有职工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因而也最有资格、最有动力去创造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兵团精神引导职工群众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运用创造性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善自己的文化条件,营造能满足自己文化需求、展示自己精神风采的文化平台,通过这种文化创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享受水平。四是提升了兵团文化发展的整合实力。职工群众在长期的共同交往和奋斗中,在兵团精神的长期熏陶中,已经拥有了一条共同的精神血脉,形成了兵团人共同的精神之根。他们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不断营养滋润着这条精神之根,兵团精神也在这种营养滋润中不断发育成长,结出兵团文化的累累硕果。正是有了这条精神之根,兵团才能如海纳百川而不改其质,广纳不同文化因素为己所用,不断将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元素吸收融合成为新的枝条,形成文化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五是巩固了兵团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在兵团文化发展中,具体的文化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但凝结于其中的兵团精神却是唯一的和相对固定的,构成兵团文化的大河之源。兵团先辈们在应对各种艰险局面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中,千锤百炼出了兵团精神;织成了将兵团人连在一起的情感纽带,成为他们的成功标志和群体标识,成为后来者仰望和追随的道德标尺,在兵团事业和兵团文化发展的血脉中默默而强劲地流淌延续,通过老一辈兵团人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第二代、第三代兵团人,并在外部交往中成为兵团人的品牌形象。

  兵团文化体现和反映兵团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迎难而上的精神追求、创业者们艰苦、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操,各种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活跃而普及,高扬起了兵团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生气勃勃和新鲜动感,使兵团文化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兵团精神引导兵团人开展了引人入胜、壮丽辉煌、生动持续的实践,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群体,带给文艺工作者无尽的遐想与创意的火花。复杂的环境,艰苦的考验、不屈的意志、深沉的情感、质朴的形象、无悔的人生、曲折的历程、辉煌的业绩,展现了兵团精神极其丰富的世界,构成文艺创作不可多得的闪光点和富矿,催生了一大批反映兵团生活、表达兵团儿女情感的优秀作品。兵团人满怀着对自己劳动能力和创造才能的自信,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创造出一个丰硕的精神世界,他们制作出各种简易文化道具,表达着自己劳动的快乐、生活的激情;他们设计建造了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场所,尽情展现着自己的文化原生态;他们从职工群众中发现人才,从自己的家乡剧中积累经验、制作了许多寄托他们情感、反映他们生活、具有浓烈原创气息、生动活泼的剧目。兵团文化既是人民军队文化同群众文化的融合,又是全国各省区市文化的融合。许多人在加入兵团后,在自觉适应兵团精神的过程中,也在兵团精神的主题下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风采,用地域、民族、文化色彩不断丰富着兵团精神的内涵,营养滋润着这条兵团人共有的精神之根。同样,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在兵团精神的浇灌下,也不断开枝散叶,组合成一个个重要的文化创作小组、文艺流派、戏剧剧种、文艺曲目,共同繁育出兵团文化的参天大树。兵团人以鲜明的精神特征和不可磨灭的业绩展示了独特的风采,人们在同兵团人的文化交往中欣赏到兵团特殊的文化和情趣,从兵团文化中触摸到了兵团精神的脉搏,产生了投身这一事业的渴望;兵团后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象产生了对兵团精神的新感悟,以先辈为楷模面对和解决问题,使兵团精神得以代代延续、兵团文化不断传承弘扬。

  四、兵团精神营造了兵团人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兵团文化建设是兵团人精神需求的实现、满足、培育、巩固的领域,兵团精神作为兵团文化的核心,将兵团文化中有关职工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容凝聚起来,成为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价值观,构成兵团人的精神之根,推动兵团文化更好地服务兵团职工群众,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提供了一种家的感觉和情感寄托,使这些文化来源地、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思想认识迥异的职工群众相互之间有了一种像亲人般的亲近感,有了一种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使他们开始有了一种作为兵团人的身份意识,有了一种对兵团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有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满足感受,有了一种共同的话题、爱好和情感倾诉渠道,形成了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如果把兵团人共有精神文化家园比喻为一所建筑,兵团精神就是这所建筑的内在结构,兵团文化则是其外部装潢,兵团精神对兵团文化有着全方位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兵团精神赋予了兵团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兵团人的身份标识。兵团精神展示了兵团事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兵团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只有体现了兵团精神的文化才能称作兵团文化,只有用兵团精神武装起来的人们才能称为兵团人。因此,兵团精神可以称作是兵团文化的根脉,也是兵团人的根脉。二是兵团精神赋予了兵团文化的凝聚性,提供了兵团人的团结纽带。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支撑点,也是兵团人情感的重要寄托点。只有在兵团精神的引领下,兵团文化才能凝聚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也只有兵团精神这个纽带,兵团文化才能成为兵团人的情感寄托,兵团人才能从中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才能越来越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成为有着共同价值爱好的兵团人群体。三是兵团精神赋予了兵团文化的生长性,提供了兵团人的价值引导。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资源的组合因素,将兵团内外各种文化资源按照兵团精神的需要,组合成为独立的、有着自我生长能力的具体文化形态,对兵团人的心理、思想、理想、价值、素质形成了强大的引导能力。只有在兵团精神的引导下,兵团文化才能不断生长壮大、走向繁荣;兵团人的理想价值才能在不断深化的兵团文化实践中得到实现,兵团人的文化素质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四是兵团精神赋予了兵团文化的服务性,提供了兵团人的需求满足。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服务的方向性因素,兵团文化是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而存在的,兵团精神引导兵团文化将职工群众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以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赋予了兵团文化以强大的服务功能,使兵团人在不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中增强了对兵团精神和兵团文化的心理认同。所有这些,都说明兵团精神在建设兵团人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巨大作用。

  兵团发展的历史表明,每当兵团文化获得大发展的时期,就是兵团人最团结、凝聚力最强的时期,同时也是广大职工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无数的兵团人能够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兵团,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兵团作为自己的故乡,表明了兵团精神和兵团文化在塑造精神文化家园中巨大、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兵团创业奠基时期,兵团就广泛开展了艰苦奋斗、在边疆长期安家立业的文化教育运动,教育军垦战士“安下心、扎下根”“建国立家”“长期建设新新疆”的思想;兵团开展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教育;时任兵团副政委的张仲瀚专门赋诗“十万雄师到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批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兵团为了将五湖四海的人们迅速凝聚成适应屯垦戍边需要的集体,广泛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兵团光荣使命、发展前景教育。同时着力建设比较独立的服务屯垦戍边实践的文化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了职工群众扎根兵团、热爱兵团、投身兵团事业的热情,凝聚了职工群众“兵团人”的认识和情结。在兵团恢复和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迅速消除因“文革”中兵团体制解散而带来的兵团人心涣散、文化丧失的境况,重塑兵团人的精神文化家园,兵团开展了恢复兵团的重大意义的宣传。持之以恒地宣传兵团精神和兵团的历史贡献、战略地位、重大作用,增强了职工群众投身兵团事业的自信心、自豪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部分职工群众对兵团事业缺乏信心、不安心兵团的现象,特别是针对由于大批老职工退休回内地、新加入兵团的职工日益成为兵团一线劳动力主体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入开展了“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宣传,坚持不懈地开展兵团发展前景和发展目标宣传,增强了职工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兵团适应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送文艺下基层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增强了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好地满足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