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需要吸收的新内涵
作者:兵团精神课题研究组
发布日期:2017-11-22
责任编辑:张艺馨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现有的兵团精神内容,主要是对兵团人历史风貌的归纳总结,作为兵团人思想意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日益上升到事业本质的层面。在当前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下,兵团精神迫切需要吸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和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这是兵团精神内容丰富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热爱祖国中融入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
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吃军粮、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和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形成了国土在我心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站岗放哨、当祖国有事时挺身而出和勇于为国牺牲、为国奉献的鲜明精神风貌,使热爱祖国成为兵团人深层的内心情感和不变的价值追求,成为支持和推动兵团事业发展、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强大情感力量。
兵团人热爱祖国精神风貌,在过去的岁月里更多地体现为当祖国有事时挺身而出、为国家排忧解难上,是当“祖国有事”时在兵团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事态发生之后在兵团人身上展示出来的。这当然是兵团人热爱祖国的重要标志,但却是不完全的,特别是在当前“三股势力”活动猖獗、非传统安全对我国的危害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不仅要求兵团人在有事时能够迅速控制事态,更要在事态发生前将之消灭在萌芽中,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热爱祖国”的自觉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把热爱祖国视为听从国家召唤,本身就体现了兵团人爱国的自觉性;但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过去在“冷战”时期,国家之间的威胁特别是前苏联在我边境陈兵百万是主要的安全危险,兵团作为国家应对事态的力量而存在,爱国行为主要体现在听从国家命令和服从国家部署上。但“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像新疆面临着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兵团人热爱祖国的自觉性不仅应当体现在自觉服务国家命令上,更要体现在自觉应对不稳定威胁上。二是在“热爱祖国”的预见性上进一步丰富完善。把热爱祖国作为一种事态发生后的应急行为,在传统安全的形势下带有必然性,这不是兵团这一层面所能预见和把握的。但在“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相交织形势下,有许多涉及国家安全的事态并不是国家层面产生的,像新疆面临的“三股势力”的威胁,这类事态对于兵团这样一个常驻新疆、熟悉各地民情社情敌情、又具有自成一体的反应能力的特殊部队来说,是必须而且能够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兵团就需要将具有把握大局、预判形势的能力作为热爱祖国的重要体现。三是在“热爱祖国”的反应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热爱祖国既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又是一种具体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过去在强调热爱祖国时,主要是强调兵团人“当祖国有事时能够挺身而出”上,这是一种重要的反应能力,但仅仅突出这些还不够。兵团作为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其反应性不能仅仅满足于应对已经发生的危险,还应当体现在对于各种安全事态的控制上,即当事态尚未发生时能够预先消除危险,当事态已经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住危险,这是对兵团人热爱祖国更高的要求。
将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融入兵团精神内容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热爱祖国精神的补充和完善,既是兵团实践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全球化时代,非传统安全不断发展,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如果不具备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是难以解决各种矛盾、有效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的,热爱祖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深刻把握新疆历史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新疆稳定发展大局,兵团才能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出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
在热爱祖国中高扬把握大局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应对危险”和“预防危险”的统一。热爱祖国就是要消除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危险,兵团要成为中央要求的安边固疆的稳定器,不仅包括做好打击“三股势力”的各种准备,当有事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更要做到事前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危险。应对危险主要靠我们的牺牲精神和爱国行动,预防危险主要靠我们了解大局、把握大局的能力。特别是面对“三股势力”的猖獗活动和敌对势力把新疆作为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兵团需要充分发挥熟悉情况、了解敌情社情民情、有长期应对分裂活动经验等优势,时刻警惕和防范“三股势力”的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对民族分裂的活动,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将各种危害祖国安全的分裂破坏活动消灭在萌芽中。二是要做到“把握大局”与“有效行动”的统一。把握大局是一种战略眼光和思维,是为热爱祖国这一目的服务的,要求我们从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具备全球意识、世界胸襟,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事件。要使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转化为热爱祖国的成效,离不开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有效行动”。“把握大局”是“有效行动”的前提,“有效行动”是“把握大局”的落实;“把握大局”和“有效行动”两者统一于“热爱祖国”的追求之中,是在“热爱祖国”的旗帜下的整体工作,都是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三是要做到“服从命令”与“主动出击”的统一。热爱祖国既体现在时刻听从国家召唤、服从国家命令上,更体现在主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回击各种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上。“服从命令”主要靠爱国热忱和纪律严明,“主动出击”则要靠分国之忧和战略思维,两者都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但后者的主动性更强,在当前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中更需要我们展示出这种精神风貌。这需要我们在当好生产队和战斗队的同时,主动当好工作队和宣传队,积极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回击各种反动宣传,推进民族团结,铲除“三股势力”和敌对势力赖以产生的各种土壤,确保国家民族利益坚如磐石。
在无私奉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兵团人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人民军队特有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使之同扎根边疆、服务各族人民、推进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让利于新疆各族人民、不计名利甘于淡泊、在平凡中坚持理想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兵团人“无私奉献”的鲜明特质,这是对兵团人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守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归纳总结。兵团人能够为新疆的发展进步作出不朽的贡献,就在于有这种道德力量的强有力的支撑。
兵团人无私奉献精神风貌,是在计划经济的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从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上可以看到,这种精神风貌在历史上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让利”“牺牲”“奉献”等要求上。屯垦戍边实践本身就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事业,必然要求兵团人具有牺牲、奉献等精神风貌;同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提出这些要求是很正常的。但是仅仅要求兵团人“让利”“牺牲”“奉献”并不能充分体现屯垦戍边事业的本质,屯垦戍边事业本身是一项独立的可持续的事业,如果没有自身实力的积累、如果兵团人不能从这项事业中看到希望、获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很难做到让利于民、甘于淡泊、坚持理想和长期奉献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的利益观念都空前强化,让兵团人脱离这样的社会环境而能够长期坚持是很不现实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让兵团人做到自觉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自觉让利于新疆各族人民、不计名利甘于淡泊、在平凡中坚持理想和做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呢?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无私奉献”的长期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事业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事业;兵团人对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也不能是一次性的,同样是一项长期性的要求。怎样才能让兵团人能够对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奉献呢?这就需要让兵团人从兵团事业中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对国家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中看到兵团事业发展的希望。这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因此要将发展理念引入到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中来。二是在“无私奉献”的自愿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奉献”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强制性因素,而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上的奉献并不是完全充分的奉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会使“奉献”的内容打折扣。怎样才能使兵团人做到完全充分的奉献呢?这就需要让兵团人认识到这种奉献是有价值的,是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这是一种是否把兵团人作为屯垦戍边事业根本的道德观念,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体现;只有坚持了以人为本,兵团人的奉献才具有真正的自觉自愿性,而这种奉献也才是最充分的奉献。因此要将以人为本引入到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中来。三是在“无私奉献”的普及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过去的“奉献”是从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始的,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们,但对他们的要求却始终按照军人的标准进行的;特别是当时加入兵团的人群基本上都是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进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兵团老职工退休,新加入兵团事业的群体越来越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特性,完全用过去军人式的“奉献”精神要求他们也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真正考虑职工群众的变化和需求,把职工群众作为奉献的主体。因此需要以职工群众为本来把握“无私奉献”,使之成为职工群众所认可和乐意的事情。这也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向职工群众进一步的延伸,也是无私奉献向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的普及。
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到兵团精神内容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无私奉献精神的补充和完善,这不仅是兵团实践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新概括新总结。坚持以人为本,对兵团来说,就是要坚持以职工群众为本,把职工群众作为兵团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和主体,以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兵团各项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做到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以人为本同无私奉献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不坚持以人为本,职工群众就很难做到长期无私奉献和自愿无私奉献,无私奉献就难以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道德取向和精神风貌,兵团精神这一优良传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继承弘扬。
在无私奉献中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同“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实现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把后者作为前者的根本前提,把前者作为后者的根本目标。只有自觉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兵团事业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全和新疆的繁荣发展,没有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兵团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二是要做到“依靠”和“服务”的统一。职工群众是兵团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兵团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的主体,只有在充分满足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让职工群众服务好国家、服务好新疆各族人民。不能只讲“服务”不讲“依靠”,只要求职工群众付出和服务,不考虑职工群众本身的利益和需求,这样只能竭泽而渔,导致职工群众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的能力下降,进而削弱兵团事业的群众基础。三是要做到“奉献”与“共享”的统一。无私奉献所强调的“奉献”同以人为本强调的“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兵团人对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是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在一个更长久的时期上不仅为国家和新疆、同时也为兵团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没有这种“奉献”就难以实现这种“共享”。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中“奉献”与“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的有效机制,使奉献同共享紧密结合起来,在共享中奉献、在奉献中共享,让职工群众亲眼看到自己的“奉献”取得的“共享”成果,不断增强乐于奉献、长期奉献、充分奉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艰苦创业中吸纳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
兵团的创业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向人类体能极限挑战的实践,在茫茫荒原上凭借双手和热血,迅速矗立起一座伟岸的事业,其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在这一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中,兵团人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创造精神的奇观,展示了兵团人勤俭办一切事、戈壁滩上建花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突出实践作风,展示了兵团人艰苦创业的鲜明风貌,这是兵团事业强大的实践力量。可以说,没有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实践价值取向作支撑,就不会有今天的兵团事业。
兵团人艰苦创业精神风貌,在过去更多地体现为强调人类的创造性、发挥人类的主动性方面,兵团创业者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在无边的荒原上建起了一个美丽的家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态度和倾向也会带来蔑视自然、过度强调人的精神因素、不尊重科学规律的倾向。朱德同志曾经给予了委婉的批评,他在1950年《关于清匪和部队生产等问题给王震的信》中指出:“部队生产有很大成绩,生活已大有改善,这是好的。你们建立了历史上的开创功绩,但是过于劳苦,把身体弄坏了一些是不好的。以后要善于使用机器为人类服务。……你们今年工具不好,凭劳力做出了一些成绩,如明年增加可用的很好的工具,明年再生产就费力少而成功大。”在新的形势下兵团实践已经具有非常宏大的规模和很强的系统性,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生态建设各个方面,任何不尊重科学的行为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这就需要丰富完善兵团精神“艰苦创业”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艰苦创业”的规律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艰苦创业作为一种实践作风,体现的是兵团人关于实践活动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有着内在规律性的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和生态建设在内的有着复杂规律的实践,这项事业越向后发展,它的规律性就体现得越强。过去强调艰苦创业,更多地强调了“艰苦性”而忽视了“规律性”。脱离规律的“艰苦创业”只是蛮干和做无用功;只有求真务实、按照规律办事,艰苦创业才能真正取得实践的成功。二是在“艰苦创业”的和谐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艰苦创业是一种影响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兵团人的艰苦创业是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对自然的影响更加巨大。过去在进行艰苦创业时,受到计划经济时期“人定胜天”对抗观念的影响,在个别地方过于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结果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带来生态破坏、生产衰退、发展停滞的后果,虽然“艰苦”了,但却未能“创业”。科学的艰苦创业是在求真务实、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基础上的艰苦创业,只有生态和谐了,兵团的创业环境才能不断改善,兵团人的艰苦才会有价值。三是在“艰苦创业”的持续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艰苦创业的目的不是为“艰苦”而“艰苦”,而是为“创业”而“艰苦”。而创业所开创的是一项“事业”,事业是有持续性的,一生即灭的不是事业,只有能够长期发展的才是“事业”。过去强调“艰苦创业”时,比较突出“艰苦”的一面,但是对“创业”的一面特别是对“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却强调得不够,甚至提出“越艰苦,越光荣”的口号。
把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吸纳到兵团精神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艰苦创业精神的补充和完善,不仅是兵团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求真务实即“求科学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这是我们发展事业、推进实践的基本态度和作风,已经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在求真务实基础上的事业,才是合乎规律的事业,才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事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把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吸纳到艰苦创业的实践作风之中,成为兵团人根本的实践取向,艰苦创业才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更科学的体现。
在艰苦创业中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艰苦”与“务实”的统一。所谓“艰苦”不是毫无实效的,而是在“务实”即“追求实效”基础上的艰苦付出,是我们在实现我们的实践目标、实现科学发展中,在克服各种困难时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艰苦”和“务实”不是对立的,“务实”不是坐等发展条件完全具备,而是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把能够创造的发展条件都创造出来,把能够利用的发展资源都利用起来,以取得最大的实效;而“艰苦”就是不等不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能够创造的条件都创造出来。二是要做到“创业”与“求真”的统一。“开创和发展兵团事业”同“求科学规律之真”是内在统一的。兵团事业是一项长期发展、有着内在规律的可持续的事业,要使这项事业长期持续进行,必须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三是要做到“事业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艰苦创业和求真务实都是一种实践取向,是一种关于事业发展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艰苦创业突出的是事业发展本身,而求真务实包含着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要求,隐含着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在艰苦创业中吸纳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就要求我们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职工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兵团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开拓进取中增强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兵团事业是兵团人白手起家开创的,几代兵团人满怀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办了这项事业,突出体现了善于学习经验、敢于攻坚克难、积极争先勇创一流、包融五湖四海和不懈怠不放弃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兵团人“开拓进取”的鲜明特质。开拓进取可以说是对兵团人长期坚持的行为价值取向的概括总结,是兵团人非常重要的行为特征。兵团事业之所以在短短半个多世纪中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有了开拓进取这一行为力量的有力支持。
兵团人开拓进取精神风貌,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如何开创兵团事业、如何让兵团事业一直发展下去上,这一精神风貌更多地体现于兵团事业的创立时期,像敢于攻坚克难本身就是人民军队的重要特征,包容五湖四海也同军队构成的多来源性有关,不懈怠不放弃也是对人民军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精神的继承。军人的行动同事业发展的行为不同,事业发展带有持续性,更加需要一种持续的推动力;开拓进取这一带有军人鲜明色彩的精神品质,则是为了一次性夺取胜利而展开的,更加注重开辟新战场、占领新阵地。开拓进取这一精神风貌,在兵团事业早期无疑发挥了极其突出的作用,使兵团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开创,并迅速扩大规模,产生巨大影响。但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体制的逐渐形成,这种靠打攻坚战的组织方式所起的作用就会不断降低。那么,怎样在兵团体制稳定后继续加快发展呢?这就需要丰富完善兵团精神“开拓进取”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开拓进取”的全面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开拓进取作为一种行为特征,不能只是一次性的和只突出某一方面的,而应当是一种长期开拓、长期进取和贯穿在各方面工作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征。兵团人在兵团事业创立时期和“文革”前大发展时期展示了非常突出的开拓性和进取性,但这种开拓性和进取性主要是建立在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复制上的,在内容上是不完全的;这同计划经济“平推式”“小而全”、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规模不重效益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在兵团体制形成以后和市场经济中怎样继续保持这种突出的开拓进取风貌,就需要引入更具有时代性的新的行为要求。二是在“开拓进取”的深刻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复制只是事业发展的外延和表层方面的工作,这种外延和表层方面的工作中所展示的兵团人的行为特征也是表层的,没有进入到最深层的行为模式中。对兵团事业而言,最深层、最根本、最具有长期性的方面是兵团体制,其次是兵团文化。而体制方面的开拓进取就是改革,文化方面的开拓进取就是创新。要使兵团人在兵团体制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始终高扬开拓进取的旗帜,就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兵团人最鲜明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将改革创新的要求充分吸收到开拓进取的内容中来。三是在“开拓进取”的主动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开拓进取作为一种行为取向,是同行为主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为的主动性就谈不上开拓性和进取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领导的“计划”,当领导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意识时,单位和群体的行为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开拓进取性。而市场经济则不同,市场经济虽然也离不开领导决策,但更注重个体自主性活动,如果领导决策不注重满足群众利益就会抑制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兵团人的开拓进取风貌,就必须将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出来;而这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拓展。
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体现到兵团精神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开拓进取精神的补充和完善,这不仅是兵团实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改革创新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最本质的精神追求。兵团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旗帜。只有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中,兵团人才具备新时代的行为风貌,才能推动兵团事业在新时期继续开拓进取。在开拓进取中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事业开拓”与“体制改革”的统一。“体制改革”是对“事业开拓”最强有力的支持,是事业开拓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一项事业如果不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和推动,就不可能做到长期快速发展和不断与时俱进,事业的开拓性也是不完全的。我国各方面事业之所以实现快速发展,就在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兵团事业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比较有效的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效,体制阻碍已经成为兵团事业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只有进行深层次、大力度的体制改革,才能使兵团事业有新的突破。二是要做到“进取”与“创新”的统一。“进取”主要体现在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上,体现的是一种心态和行动;而“创新”则更多地体现在改变和突破上,体现为一种改变的方法和途径;“进取”的心态和行动只有落实到“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上,才能真正变成实绩。同时,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最深层、最持久的推动因素,只有形成了“创新”的文化传统,我们才有资格说保持了“进取”的姿态。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就必须使“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融入兵团人的血脉之中。三是要做到“解放思想”与“首创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和首创精神都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表现。但解放思想主要是对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而言的,而首创精神则更多的是对作为实施者的职工群众而言的。在计划经济下比较强调领导干部的思想风貌,要求职工群众主要是踏实肯干。在市场经济下解放思想和首创精神都必不可少,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就难以推动改革的深入,职工群众首创精神不能发挥就难以形成持续的创新。同时,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也不能发挥出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当然也谈不上事业的开拓进取。
在热爱祖国中融入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
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吃军粮、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和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形成了国土在我心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站岗放哨、当祖国有事时挺身而出和勇于为国牺牲、为国奉献的鲜明精神风貌,使热爱祖国成为兵团人深层的内心情感和不变的价值追求,成为支持和推动兵团事业发展、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强大情感力量。
兵团人热爱祖国精神风貌,在过去的岁月里更多地体现为当祖国有事时挺身而出、为国家排忧解难上,是当“祖国有事”时在兵团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事态发生之后在兵团人身上展示出来的。这当然是兵团人热爱祖国的重要标志,但却是不完全的,特别是在当前“三股势力”活动猖獗、非传统安全对我国的危害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不仅要求兵团人在有事时能够迅速控制事态,更要在事态发生前将之消灭在萌芽中,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热爱祖国”的自觉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把热爱祖国视为听从国家召唤,本身就体现了兵团人爱国的自觉性;但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过去在“冷战”时期,国家之间的威胁特别是前苏联在我边境陈兵百万是主要的安全危险,兵团作为国家应对事态的力量而存在,爱国行为主要体现在听从国家命令和服从国家部署上。但“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像新疆面临着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兵团人热爱祖国的自觉性不仅应当体现在自觉服务国家命令上,更要体现在自觉应对不稳定威胁上。二是在“热爱祖国”的预见性上进一步丰富完善。把热爱祖国作为一种事态发生后的应急行为,在传统安全的形势下带有必然性,这不是兵团这一层面所能预见和把握的。但在“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相交织形势下,有许多涉及国家安全的事态并不是国家层面产生的,像新疆面临的“三股势力”的威胁,这类事态对于兵团这样一个常驻新疆、熟悉各地民情社情敌情、又具有自成一体的反应能力的特殊部队来说,是必须而且能够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兵团就需要将具有把握大局、预判形势的能力作为热爱祖国的重要体现。三是在“热爱祖国”的反应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热爱祖国既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又是一种具体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过去在强调热爱祖国时,主要是强调兵团人“当祖国有事时能够挺身而出”上,这是一种重要的反应能力,但仅仅突出这些还不够。兵团作为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其反应性不能仅仅满足于应对已经发生的危险,还应当体现在对于各种安全事态的控制上,即当事态尚未发生时能够预先消除危险,当事态已经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住危险,这是对兵团人热爱祖国更高的要求。
将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融入兵团精神内容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热爱祖国精神的补充和完善,既是兵团实践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全球化时代,非传统安全不断发展,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如果不具备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是难以解决各种矛盾、有效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的,热爱祖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深刻把握新疆历史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新疆稳定发展大局,兵团才能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出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
在热爱祖国中高扬把握大局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应对危险”和“预防危险”的统一。热爱祖国就是要消除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危险,兵团要成为中央要求的安边固疆的稳定器,不仅包括做好打击“三股势力”的各种准备,当有事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更要做到事前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危险。应对危险主要靠我们的牺牲精神和爱国行动,预防危险主要靠我们了解大局、把握大局的能力。特别是面对“三股势力”的猖獗活动和敌对势力把新疆作为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兵团需要充分发挥熟悉情况、了解敌情社情民情、有长期应对分裂活动经验等优势,时刻警惕和防范“三股势力”的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对民族分裂的活动,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将各种危害祖国安全的分裂破坏活动消灭在萌芽中。二是要做到“把握大局”与“有效行动”的统一。把握大局是一种战略眼光和思维,是为热爱祖国这一目的服务的,要求我们从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具备全球意识、世界胸襟,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事件。要使把握大局的战略思维转化为热爱祖国的成效,离不开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有效行动”。“把握大局”是“有效行动”的前提,“有效行动”是“把握大局”的落实;“把握大局”和“有效行动”两者统一于“热爱祖国”的追求之中,是在“热爱祖国”的旗帜下的整体工作,都是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三是要做到“服从命令”与“主动出击”的统一。热爱祖国既体现在时刻听从国家召唤、服从国家命令上,更体现在主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回击各种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上。“服从命令”主要靠爱国热忱和纪律严明,“主动出击”则要靠分国之忧和战略思维,两者都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但后者的主动性更强,在当前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中更需要我们展示出这种精神风貌。这需要我们在当好生产队和战斗队的同时,主动当好工作队和宣传队,积极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回击各种反动宣传,推进民族团结,铲除“三股势力”和敌对势力赖以产生的各种土壤,确保国家民族利益坚如磐石。
在无私奉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兵团人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人民军队特有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使之同扎根边疆、服务各族人民、推进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让利于新疆各族人民、不计名利甘于淡泊、在平凡中坚持理想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兵团人“无私奉献”的鲜明特质,这是对兵团人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守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归纳总结。兵团人能够为新疆的发展进步作出不朽的贡献,就在于有这种道德力量的强有力的支撑。
兵团人无私奉献精神风貌,是在计划经济的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从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上可以看到,这种精神风貌在历史上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让利”“牺牲”“奉献”等要求上。屯垦戍边实践本身就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事业,必然要求兵团人具有牺牲、奉献等精神风貌;同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提出这些要求是很正常的。但是仅仅要求兵团人“让利”“牺牲”“奉献”并不能充分体现屯垦戍边事业的本质,屯垦戍边事业本身是一项独立的可持续的事业,如果没有自身实力的积累、如果兵团人不能从这项事业中看到希望、获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很难做到让利于民、甘于淡泊、坚持理想和长期奉献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的利益观念都空前强化,让兵团人脱离这样的社会环境而能够长期坚持是很不现实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让兵团人做到自觉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自觉让利于新疆各族人民、不计名利甘于淡泊、在平凡中坚持理想和做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呢?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无私奉献”的长期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事业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事业;兵团人对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也不能是一次性的,同样是一项长期性的要求。怎样才能让兵团人能够对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奉献呢?这就需要让兵团人从兵团事业中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对国家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中看到兵团事业发展的希望。这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因此要将发展理念引入到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中来。二是在“无私奉献”的自愿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奉献”或多或少带有一种强制性因素,而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上的奉献并不是完全充分的奉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会使“奉献”的内容打折扣。怎样才能使兵团人做到完全充分的奉献呢?这就需要让兵团人认识到这种奉献是有价值的,是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这是一种是否把兵团人作为屯垦戍边事业根本的道德观念,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体现;只有坚持了以人为本,兵团人的奉献才具有真正的自觉自愿性,而这种奉献也才是最充分的奉献。因此要将以人为本引入到兵团精神“无私奉献”的内容中来。三是在“无私奉献”的普及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兵团过去的“奉献”是从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始的,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们,但对他们的要求却始终按照军人的标准进行的;特别是当时加入兵团的人群基本上都是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进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兵团老职工退休,新加入兵团事业的群体越来越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特性,完全用过去军人式的“奉献”精神要求他们也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真正考虑职工群众的变化和需求,把职工群众作为奉献的主体。因此需要以职工群众为本来把握“无私奉献”,使之成为职工群众所认可和乐意的事情。这也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向职工群众进一步的延伸,也是无私奉献向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的普及。
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到兵团精神内容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无私奉献精神的补充和完善,这不仅是兵团实践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新概括新总结。坚持以人为本,对兵团来说,就是要坚持以职工群众为本,把职工群众作为兵团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和主体,以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兵团各项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做到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以人为本同无私奉献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不坚持以人为本,职工群众就很难做到长期无私奉献和自愿无私奉献,无私奉献就难以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道德取向和精神风貌,兵团精神这一优良传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继承弘扬。
在无私奉献中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同“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实现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把后者作为前者的根本前提,把前者作为后者的根本目标。只有自觉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兵团事业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全和新疆的繁荣发展,没有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兵团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二是要做到“依靠”和“服务”的统一。职工群众是兵团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兵团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的主体,只有在充分满足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让职工群众服务好国家、服务好新疆各族人民。不能只讲“服务”不讲“依靠”,只要求职工群众付出和服务,不考虑职工群众本身的利益和需求,这样只能竭泽而渔,导致职工群众服务国家、服务新疆各族人民的能力下降,进而削弱兵团事业的群众基础。三是要做到“奉献”与“共享”的统一。无私奉献所强调的“奉献”同以人为本强调的“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兵团人对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奉献,是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在一个更长久的时期上不仅为国家和新疆、同时也为兵团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没有这种“奉献”就难以实现这种“共享”。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中“奉献”与“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的有效机制,使奉献同共享紧密结合起来,在共享中奉献、在奉献中共享,让职工群众亲眼看到自己的“奉献”取得的“共享”成果,不断增强乐于奉献、长期奉献、充分奉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艰苦创业中吸纳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
兵团的创业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向人类体能极限挑战的实践,在茫茫荒原上凭借双手和热血,迅速矗立起一座伟岸的事业,其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在这一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中,兵团人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创造精神的奇观,展示了兵团人勤俭办一切事、戈壁滩上建花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突出实践作风,展示了兵团人艰苦创业的鲜明风貌,这是兵团事业强大的实践力量。可以说,没有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实践价值取向作支撑,就不会有今天的兵团事业。
兵团人艰苦创业精神风貌,在过去更多地体现为强调人类的创造性、发挥人类的主动性方面,兵团创业者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在无边的荒原上建起了一个美丽的家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态度和倾向也会带来蔑视自然、过度强调人的精神因素、不尊重科学规律的倾向。朱德同志曾经给予了委婉的批评,他在1950年《关于清匪和部队生产等问题给王震的信》中指出:“部队生产有很大成绩,生活已大有改善,这是好的。你们建立了历史上的开创功绩,但是过于劳苦,把身体弄坏了一些是不好的。以后要善于使用机器为人类服务。……你们今年工具不好,凭劳力做出了一些成绩,如明年增加可用的很好的工具,明年再生产就费力少而成功大。”在新的形势下兵团实践已经具有非常宏大的规模和很强的系统性,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生态建设各个方面,任何不尊重科学的行为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这就需要丰富完善兵团精神“艰苦创业”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艰苦创业”的规律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艰苦创业作为一种实践作风,体现的是兵团人关于实践活动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有着内在规律性的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和生态建设在内的有着复杂规律的实践,这项事业越向后发展,它的规律性就体现得越强。过去强调艰苦创业,更多地强调了“艰苦性”而忽视了“规律性”。脱离规律的“艰苦创业”只是蛮干和做无用功;只有求真务实、按照规律办事,艰苦创业才能真正取得实践的成功。二是在“艰苦创业”的和谐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艰苦创业是一种影响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兵团人的艰苦创业是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对自然的影响更加巨大。过去在进行艰苦创业时,受到计划经济时期“人定胜天”对抗观念的影响,在个别地方过于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结果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带来生态破坏、生产衰退、发展停滞的后果,虽然“艰苦”了,但却未能“创业”。科学的艰苦创业是在求真务实、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基础上的艰苦创业,只有生态和谐了,兵团的创业环境才能不断改善,兵团人的艰苦才会有价值。三是在“艰苦创业”的持续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艰苦创业的目的不是为“艰苦”而“艰苦”,而是为“创业”而“艰苦”。而创业所开创的是一项“事业”,事业是有持续性的,一生即灭的不是事业,只有能够长期发展的才是“事业”。过去强调“艰苦创业”时,比较突出“艰苦”的一面,但是对“创业”的一面特别是对“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却强调得不够,甚至提出“越艰苦,越光荣”的口号。
把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吸纳到兵团精神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艰苦创业精神的补充和完善,不仅是兵团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求真务实即“求科学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这是我们发展事业、推进实践的基本态度和作风,已经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在求真务实基础上的事业,才是合乎规律的事业,才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事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把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吸纳到艰苦创业的实践作风之中,成为兵团人根本的实践取向,艰苦创业才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更科学的体现。
在艰苦创业中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艰苦”与“务实”的统一。所谓“艰苦”不是毫无实效的,而是在“务实”即“追求实效”基础上的艰苦付出,是我们在实现我们的实践目标、实现科学发展中,在克服各种困难时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艰苦”和“务实”不是对立的,“务实”不是坐等发展条件完全具备,而是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把能够创造的发展条件都创造出来,把能够利用的发展资源都利用起来,以取得最大的实效;而“艰苦”就是不等不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能够创造的条件都创造出来。二是要做到“创业”与“求真”的统一。“开创和发展兵团事业”同“求科学规律之真”是内在统一的。兵团事业是一项长期发展、有着内在规律的可持续的事业,要使这项事业长期持续进行,必须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三是要做到“事业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艰苦创业和求真务实都是一种实践取向,是一种关于事业发展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艰苦创业突出的是事业发展本身,而求真务实包含着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要求,隐含着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在艰苦创业中吸纳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就要求我们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职工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兵团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开拓进取中增强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兵团事业是兵团人白手起家开创的,几代兵团人满怀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办了这项事业,突出体现了善于学习经验、敢于攻坚克难、积极争先勇创一流、包融五湖四海和不懈怠不放弃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兵团人“开拓进取”的鲜明特质。开拓进取可以说是对兵团人长期坚持的行为价值取向的概括总结,是兵团人非常重要的行为特征。兵团事业之所以在短短半个多世纪中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有了开拓进取这一行为力量的有力支持。
兵团人开拓进取精神风貌,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如何开创兵团事业、如何让兵团事业一直发展下去上,这一精神风貌更多地体现于兵团事业的创立时期,像敢于攻坚克难本身就是人民军队的重要特征,包容五湖四海也同军队构成的多来源性有关,不懈怠不放弃也是对人民军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精神的继承。军人的行动同事业发展的行为不同,事业发展带有持续性,更加需要一种持续的推动力;开拓进取这一带有军人鲜明色彩的精神品质,则是为了一次性夺取胜利而展开的,更加注重开辟新战场、占领新阵地。开拓进取这一精神风貌,在兵团事业早期无疑发挥了极其突出的作用,使兵团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开创,并迅速扩大规模,产生巨大影响。但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和兵团体制的逐渐形成,这种靠打攻坚战的组织方式所起的作用就会不断降低。那么,怎样在兵团体制稳定后继续加快发展呢?这就需要丰富完善兵团精神“开拓进取”的内容。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丰富完善呢?一是在“开拓进取”的全面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开拓进取作为一种行为特征,不能只是一次性的和只突出某一方面的,而应当是一种长期开拓、长期进取和贯穿在各方面工作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征。兵团人在兵团事业创立时期和“文革”前大发展时期展示了非常突出的开拓性和进取性,但这种开拓性和进取性主要是建立在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复制上的,在内容上是不完全的;这同计划经济“平推式”“小而全”、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规模不重效益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在兵团体制形成以后和市场经济中怎样继续保持这种突出的开拓进取风貌,就需要引入更具有时代性的新的行为要求。二是在“开拓进取”的深刻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复制只是事业发展的外延和表层方面的工作,这种外延和表层方面的工作中所展示的兵团人的行为特征也是表层的,没有进入到最深层的行为模式中。对兵团事业而言,最深层、最根本、最具有长期性的方面是兵团体制,其次是兵团文化。而体制方面的开拓进取就是改革,文化方面的开拓进取就是创新。要使兵团人在兵团体制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始终高扬开拓进取的旗帜,就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兵团人最鲜明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将改革创新的要求充分吸收到开拓进取的内容中来。三是在“开拓进取”的主动性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开拓进取作为一种行为取向,是同行为主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为的主动性就谈不上开拓性和进取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领导的“计划”,当领导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意识时,单位和群体的行为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开拓进取性。而市场经济则不同,市场经济虽然也离不开领导决策,但更注重个体自主性活动,如果领导决策不注重满足群众利益就会抑制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兵团人的开拓进取风貌,就必须将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出来;而这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拓展。
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体现到兵团精神中来,使之作为对兵团精神、特别是其中开拓进取精神的补充和完善,这不仅是兵团实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改革创新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最本质的精神追求。兵团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旗帜。只有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中,兵团人才具备新时代的行为风貌,才能推动兵团事业在新时期继续开拓进取。在开拓进取中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旗帜,一是要做到“事业开拓”与“体制改革”的统一。“体制改革”是对“事业开拓”最强有力的支持,是事业开拓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一项事业如果不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和推动,就不可能做到长期快速发展和不断与时俱进,事业的开拓性也是不完全的。我国各方面事业之所以实现快速发展,就在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兵团事业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比较有效的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效,体制阻碍已经成为兵团事业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只有进行深层次、大力度的体制改革,才能使兵团事业有新的突破。二是要做到“进取”与“创新”的统一。“进取”主要体现在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上,体现的是一种心态和行动;而“创新”则更多地体现在改变和突破上,体现为一种改变的方法和途径;“进取”的心态和行动只有落实到“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上,才能真正变成实绩。同时,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最深层、最持久的推动因素,只有形成了“创新”的文化传统,我们才有资格说保持了“进取”的姿态。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就必须使“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融入兵团人的血脉之中。三是要做到“解放思想”与“首创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和首创精神都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表现。但解放思想主要是对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而言的,而首创精神则更多的是对作为实施者的职工群众而言的。在计划经济下比较强调领导干部的思想风貌,要求职工群众主要是踏实肯干。在市场经济下解放思想和首创精神都必不可少,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就难以推动改革的深入,职工群众首创精神不能发挥就难以形成持续的创新。同时,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也不能发挥出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当然也谈不上事业的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