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物流行业改革发展高度重视,持续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工作。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首个物流降本专项行动方案以来,相关部委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通过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等途径和策略,推动物流行业提质增效降本,为物流降本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畅通经济循环、释放内需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在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及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物流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结构性降本、技术性降本、经营性降本取得积极成效。具体表现为: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水路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23年增长至9.2%、17.1%,“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明显;运输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多地开展“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专项试点;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有效提升;仓储、装卸、运输方式衔接等效率显著提升,企业财务成本、交易成本有效降低等。
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仍呈现总体成本偏高、成本核算方法不一致等问题。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指社会经济运行中物流活动的总成本,涵盖物流直接成本以及一些难以计算的间接成本,而社会物流总费用指的是在物流活动中产生的直接费用总和,二者并不相同。从全社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关系上说,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且对全社会物流成本和社会物流总费用存在认知误区,核算过程中常常将成本和费用混淆,导致物流成本统计不完全、数据失真,难以精确计算。从单一环节成本与全链条运行成本的关系上说,虽然国内仓储、运输、配送等单一物流环节的物流成本费用水平已达较低水平,但由于制度限制、新技术应用不足、各环节协同不足等问题,物流资源综合运行效率和利用率有待提升,需求和能力存在结构性错配,物流全链条运行成本仍然较高。从运输资源配置和结构性成本的关系上说,一方面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运输占比过高,铁路和水路运输的长距离运输低成本优势尚未得到发挥;另一方面我国物流网络仍存在薄弱环节,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多式联运发展受限,同时还存在行业集中度低、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物流全链条服务能力差等问题,需进一步做好全局性优化。从数字化服务与实体业务需求的关系上说,我国物流行业数智化技术应用水平总体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数字化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各业务环节间数据互联互通程度不高,“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现象显著,与实体物流业务全程化、集成化、一体化需求不匹配,物流行业数字化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因此,物流降本工作不应停留于物流费用等指标表面的变动和对比,而应深入挖掘内在因素,化“指标性降本”为“系统性降本”,由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的问题,提高物流整体效率,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具体地说,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上,要推动实现全面化、标准化发展,主要是明确全社会物流成本和社会物流总费用之间的关系,出台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办法,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标准性,为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优化策略提供支撑。在物流全链条上,实现一体化、集成化发展,一方面坚持纵向一体,推动单一环节高水平管理向全链条高效化协同延伸;另一方面聚焦横向集成,加强企业间资源共享与合作,构建敏捷、协同、高效的物流服务网络。在物流服务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上,实现匹配化、融合化发展,继续在调整运输结构上下细功夫,全面优化物流网络,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速产业融合,推动物流产业专业化发展,实现物流与贸易、金融等的深度融合。在物流产业上,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以数智化技术赋能物流产业发展,鼓励新技术应用、新装备研发、新理念推广,围绕实际业务需求,打造数字化物流服务,实现科技创新提质增效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