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我国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载体,国家储备林通过营造林建设、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建设林业支撑体系等途径,储备培育一批珍稀大径级森林资源,加快提升了森林质量。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国家储备林建设不仅关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旨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国家储备林“链”式发展是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国家储备林建设体系的具体体现。其基本要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整合林业相关环节的各个参与方,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目标的供应链体系层面出发,进一步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升级。
构建多元化收益保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署,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引,紧跟国家重要战略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将经济林、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产业纳入经营范围,多元化提升和保障收益,推进现代林业产业“链”式发展。一方面,通过对林地立体化经营,推广“大径材+珍贵树种+林下经济”复合模式,构建一个混交、复层、异龄、多功能的森林群落,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资源多重效益,推动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农村适龄劳动力匮乏导致山林抛荒及林农、村集体分散经营与管理能力有限致使收益微薄等问题,探索建立“国企出资金、林场出技术、林农出土地,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合作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主导的林地经营权流转,变“林权为股权、林农成股东”,实现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收益,带领农民一起干、一起赚。与此同时,依托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提供游憩度假、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服务,促进林业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林旅消费新潜能,为山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
优化多渠道筹资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这一部署将有效激励社会资本和经营主体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从而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和兜底作用,优化投融资结构,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朝着“链”方向强化项目筹资保障。一是《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明确,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列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可获得最长期限30年、宽限期8年并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支持,资金既可用于营造林工程、营造林配套保障工程、林业碳汇、林业产业发展,也可用于与林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政策性贷款,不仅为林业发展投融资和高效社会化经营开辟新路径,更能破解乡村振兴投入不足难题。二是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载体,紧抓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重大机遇,集聚碳汇资源,积极参与碳汇市场交易管理,实现“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闭环管理,破解资源转换资本的命题。三是国家储备林建设新规明确国家、省、市、县和项目所在地林草主管部门分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国家储备林建设及相关活动提供信贷支持。具体来说,各主体方应密切跟踪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方向,紧扣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中央林业草原相关资金及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发挥其撬动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
构筑多类型人才供给。重塑林业产业成为山区县域“碳汇”储备和“两山”转化的重要通道,亟须系统推进技能人才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对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可以实行定向人员招生与公开招聘乡镇(街道)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并轨培养。对林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士创新工作站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和林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定期举办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二是对乡村本土实用人才,应依托技师学院、农民学校、共富技能学堂等载体,细化技能培训手册,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对项目建设管理人才,应选配一支资质好、懂林业、善金融、会管理的项目建设运营团队,提供林业技术服务,提升项目管理能力。三是还要瞄准目标,靶向发力,以合理的制度安排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引育用管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多维基金、职称认定惠才、津补贴等优惠政策,最大程度供给人才和发挥人才效用。
筑牢多层次安全支撑。国家储备林建设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短期收益低、政策风险大,需要多角度提高认识,多方面形成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一方面,以森林保险托底,参照公益林森林综合保险补贴政策,把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森林保险补贴范围,降低项目经营风险系数,为山区县域绿色发展增添“护身符”。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注重数智赋能,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林业资源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信息监测系统,积极推进数字化林业经营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平台助力项目落地落实、高效长效,实现现代林业“链”式“项目透明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慧化、监管实时化”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守牢生态安全底线,科学布局和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推动更多林业机械设备纳入国家农机补贴范围,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知识普及力度,持续优化树种比例配置、林木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推进林业经营方式创新,还要持续完善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与约束并重机制,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推动实现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